作用:
錨桿是巖土體加固的桿件體系結構。
通過錨桿桿體的縱向拉力作用,克服巖土體抗拉能力遠遠低于抗壓能力的缺點。
表面上看是限制了巖土體脫離原體。
宏觀上看是增加了巖土體的粘聚性。
從力學觀點上是主要是提高了圍巖體的粘聚力C和內摩擦角φ。
其實質上錨桿位于巖土體內與巖土體形成一個新的復合體。這個復合體中的錨桿是解決圍巖體的抗拉能力低的關鍵。從而使得巖土體自身的承載能力大大加強。
錨桿是當代地下開采的礦山當中巷道支護的基本的組成部分,他將巷道的圍巖束縛在一起,使圍巖自身支護自身。
錨桿不僅用于礦山,也用于工程技術中,對邊坡,隧道,壩體等進行主動加固。
運用:
自1912 年,德國謝列茲礦先采用錨桿支護井下巷道以來,錨桿支護以其結構簡單,施工方便、成本低和對工程適應性強等特點,在土木工程(包括采礦工程)中得到了廣泛應用。如我國的世紀工程———三峽工程,其大壩施工中使用了大量錨桿(索)維護開挖的邊坡、巖壁。又如我國煤礦開采中,每年新掘的錨噴支護的井巷工程長達2000 km。但是,錨桿支護作用理論的研究落后于其工程應用是不爭的事實,使得錨桿支護設計中,還多采用技術要求低、成本低和管理容易的工程類比的經驗方法。